关于隐函数的求导

前言

国内的教材与教师很微妙,他们常常将一个简单的东西讲得极其复杂且玄学,让学生不明所以。在听隐函数求导时,刘老师成功的用意识流求导法让我一句话都没有听懂,所以,打算做一个简简单单的笔记,让刘老师无地自容

再识dxdxdydy

在高中我们知道一个函数是这样求导的:

f(x)=tanθ=lima0f(x)f(a)xaf^{\prime}(x)=\tan \theta=\lim _{a \rightarrow 0} \frac{f(x)-f(a)}{x-a}

简单,直观:求导就是在这里的切线的斜率。

老师告诉我们:这里的f(x)f^{\prime}(x)也可以被表示为dydx\frac{d y}{d x}。那这里的dd是是什么意思呢?它代表微分。比如,dx=limaxxa\displaystyle d x=\lim _{a \rightarrow x} x-a,说简单点,就是Δx\Delta x

所以,dy=Δy=f(x+Δx)f(x)d y=\Delta y=f(x+\Delta x)-f(x)

以上,被称作一阶差分。同样的,这里的Δ\Delta也是支持嵌套的,组成多阶差分

Δ(Δy)=Δ(f(x+Δx)f(x))\Delta(\Delta y)=\Delta(f(x+\Delta x)-f(x))

对于嵌套的多阶差分,表示为Δny\Delta^{n} y

我们将求导的dydx\frac{d y}{d x}称作一阶差商,但在多阶求导时,分母的xx并不是嵌套差分,而是xxnn次方:xnx^n。所以,nn阶求导的公式是:

f(x)(n)=ΔnyΔxn=dnydxnf(x)^{(n)}=\frac{\Delta^{n} y}{\Delta x^{n}}=\frac{d^{n} y}{d x^{n}}

直接上手

一个小例子

好,基础知识的构建结束。但现在,我们直接跳过隐函数的求导公式,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看看分别给xxyy求导是怎么得出答案的。让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隐函数(我们先来计算dydx\frac{d y}{d x}):

y3+y25yx2=4y^{3}+y^{2}-5 y-x^{2}=-4

欧,这个例子简直糟糕透了,因为把x的平方放到一边再开方就结束了。

好,我们的第一步首先是进行只针对xx求导,即等号两侧ddx\frac{d}{d x}

ddx(y3+y25yx2)=ddx(4)\frac{d}{d x}\left(y^{3}+y^{2}-5 y-x^{2}\right)=\frac{d}{d x}(-4)

这里出现问题了:很明显,如果需要对yy进行xx的求导,就需要将yy表达成xx,不过这里是隐函数,并不支持我们这样做(前面被划掉了的内容你应该没注意到吧),所以只能进行保留(不过其他部分可以先求导):

ddx(y3+y25y)2x=0\frac{d}{d x}\left(y^{3}+y^{2}-5 y\right)-2 x=0

第一步完成,我们再整理一下:

ddx(y3+y25y)=2x\frac{d}{d x}\left(y^{3}+y^{2}-5 y\right)=2x

好,那我们现在来进行第二步,只对左侧进行针对yy的求导,即ddy\frac{d}{d y}。但是,我们没有对等号两边进行处理,凭什么进行针对yy的求导呢?

蒋蒋!欢迎登场——求导公式:

ddx=ddydydx \frac{d}{d x}=\frac{d}{d y} \cdot \frac{d y}{d x}\\ \text{ }

这个公式要证明起来也很简单,小学的小朋友都会:约掉dydy就行了。

好,让我们回到公式,将ddx\frac{d}{d x}替换成ddydydx\frac{d}{d y} \cdot \frac{d y}{d x},得到:

ddy(y3+y25y)dydx=2x\frac{d}{d y}\left(y^{3}+y^{2}-5 y\right) \cdot \frac{d y}{d x}=2 x

现在剩下的相信你已经会了,其实还是蛮简单的:

(3y2+2y5)dydx=2x\left(3 y^{2}+2 y-5\right) \cdot \frac{d y}{d x}=2 x

得到:

dydx=2x3y2+2y5\frac{d y}{d x}=\frac{2 x}{3 y^{2}+2 y-5}

还记得吗?

芜湖!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隐函数求导,教材上常常用xxx^x的求导作为例子,我们也来试试吧~

y=xxy=x^x

两边取自然对数,得到:

lny=xlnx\ln y=x \ln x

两边进行xx求导:

ddxlny=lnx+1\frac{d}{d x} \cdot \ln y=\ln x+1

变换形式,对左侧进行yy求导:

dydx1y=lnx+1\frac{d y}{d x} \cdot \frac{1}{y}=\ln x+1

整理一下:

dydx=y(lnx+1)\frac{d y}{d x}=y(\ln x+1)

带入y:

dydx=xx(lnx+1)\frac{d y}{d x}=x^x(\ln x+1)

这是怎么一回事

好,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一种隐函数求导的方式,那么,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?为啥这样就求导了呢?

还记得老师是怎么把你绕晕的吗?让我们复盘一下,教材在开始说了什么:

首先,一个由xxyy组成的等式可以表示为F(x,y)=0F\left(x,y\right)=0。当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y=f(x)y=f\left(x\right)的时候,我们将其称为显函数,反之则为隐函数

好,现在我们来接受一个定义:不同与我们之前说的针对xx求导,我们将对仅包含xx的项进行求导表示为:FxF_x。这可能有点抽象,我们来举个例子:F(x,y)=0F\left(x,y\right)=0x2+2y2+1=0x^2+2y^2+1=0得到:

Fx=2xFy=4yF_x=2x \qquad F_y=4y

在求导之前,我们需要证明在点P(x0,y0)P\left(x_0,y_0\right)上,函数F(x,y)=0F\left(x,y\right)=0是可导的。此时,老师抛出了一个隐函数存在定理

当函数在PP点所在的领域中有连续的偏导数(一个变量关于另外一个变量的导数),且F(x0,y0)=0F\left(x_0,y_0\right)=0Fx(x0,y0)0F_x\left(x_0,y_0\right)\neq 0,那么函数就在P(x0,y0)P\left(x_0,y_0\right)可导。我们可以开始求导了,此时老师丢出一个公式:

dydx=FxFy\frac{dy}{dx}=-\frac{F_x}{F_y}

接着,老师会给出其推导公式:

Fx+Fydydx=0\frac{\partial F}{\partial x}+\frac{\partial F}{\partial y}\cdot\frac{dy}{dx}=0

接下来,重磅介绍——偏导数符号(partial dee):\partial

别急,这不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:这个符号,代表着分子的扰动有多大程度得影响分母。其实这就是分数上下两者的差商:比如对于y=x2y=x^2来说,yx\frac{\partial y}{\partial x}就表示xx的轻微扰动会多少得影响到yy。很明显,xx会将其2x2x倍的扰动影响到yy。拓展一下,就是:

f(x)x=f(x)\frac{\partial f\left(x\right)}{\partial x}=f\left(x\right)^\prime

好,让我们回到这个推导公式上。这个公式表达了什么呢?

xxF(x,y)F\left(x,y\right)的扰动等于k-k倍的yyF(x,y)F\left(x,y\right)的扰动。这好像还是不太好理解,不过先别急,我们慢慢来。

首先,对于等式F(x,y)F\left(x,y\right)xxyy的变化都会对F(x,y)F\left(x,y\right)产生扰动,使之不等于0(那么此时,点PP就离开了函数图像)。此时,如果xx的变化与yy的变化恰好达到一个比例,比如一边加一点,一边少一点,让PP点的轻微移动也在函数图像上,那么这个比例就是这里的导数。

比如我们常见的正比例函数y+kx=0y+kx=0xx的轻微扰动会kk倍得打破等式,只有yy对等式的扰动是xxk-k倍的时候,才能扳回xx对等式的影响,让等式再次变成0。

所以这个等式也好理解了,F(x,y)F(x,y)xx对等式造成的扰动加上yy造成的扰动等于0,而两者造成的扰动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所求的导数。

因为x只会因为F(x,y)F(x,y)中包含x的项造成影响,所以Fx=ΔxFx\frac{\partial F}{\partial x}=\Delta x\cdot F_x,同理Fy=ΔxFy\frac{\partial F}{\partial y}=\Delta x\cdot F_y。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前面的公式:

dydx=FxFy\frac{dy}{dx}=-\frac{F_x}{F_y}

一些感想

相比于对微积分的初学者传授超前的概念,将微元比作影响或者扰动会更加令人理解。就像对于嵌套函数的求导一样,比起用超前的知识证明,不如用内函数对外函数的影响来解释。很多东西其实被诡异的数学专业用语复杂化了,让它们不够简单与直观。

在做这个笔记之前,我看了很多国内资料都没有搞。查阅资料时,一份英文的课件让我茅塞顿开:直观,简单——手把手,一步步教你怎么求导。这份英语课件没有困难的概念,没有高大上的原理,不墨迹,一道例题就让我完全明白了一切。

所以我想,其实我们的教学搞错了顺序,先证明再应用的方式或许在这里并不适用。所以,我也学习了这份英语课件,将顺序调过来讲解。所以,相信这时候的你肯定懂了隐函数的求导吧:)